看《箭在弦上》,最让人感到意外、有点戏剧性的人物就是清水二十三,他的行为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网上很多人说清水二十三就是来搞笑的,是我方派来卧底的,这话虽然有点嘲讽的味道,但是他的行为确实值得分析一下。
清水二十三出场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劫杀徐锦川,绝对不能让他活着进入承德,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任务目标。
清水二十三开始是按这个目标行动的,当他得到徐锦川的消息后,立即到鸿运宾馆304房间对面房间蹲守准备射杀徐锦川,当时徐锦川却在想着家人,流着泪、伤感地拉小提琴,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但是清水二十三听着他的小提琴声感觉找到了知音,不想这么快杀了锦川。
看着清水二十三迟迟不动手,助手问为什么不杀了徐锦川,他的回答是:
“杀一个人很容易,只需要轻轻扣动扳机,一个生命就被驱逐了。但是用枪杀人没意思,我早已厌倦了用枪杀人,技术含量太低。
再说,这么好的对手,就这么杀了,太可惜了”。
当助手说”这是命令啊“,清水二十三却自负地说,”命令中还包含承德另外两个对手“,意思是命令中要杀三个人呢,这一个杀不杀也没什么要紧,只要把三个人都杀了就行。
当时的清水二十三本来可以轻松地杀死锦川,完成任务,可是他的自负害了他,因为在他看来,锦川迟早会是自己的猎物,没必要太早射杀,可是他却不知道,他的这种自负最终害了他。
作为日本射击冠军,清水二十三很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意识到了自己在射击方面的天赋和优秀表现。这种优秀的表现和认可对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使他更加自信和有信心地追求下一个目标。同时,他的这种成就感也加强了他的竞争意识和求胜心,使得他更加渴望在其他方面也能得到成功和成就。
就是这样的心理,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让他的自信慢慢变成自负,他本能地渴望追求挑战,当时的徐锦川在他心中则是一条“大鱼”,成为了他想要攻克的难题,但他却没有想到徐锦川并不是容易对付的敌人。
清水二十三这种追求刺激、自负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就动机”或“刺激寻求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成功和成就时的内在驱动力和需求,刺激寻求动机则是指一个人寻求新奇和刺激体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清水二十三就是在这两种心理状态驱使下,表现出冒险、游戏、追求刺激,把任务当游戏,把命令当儿戏,这种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最终被徐锦川姐弟联手射杀埋下了隐患。
清水二十三做的第二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是眼睁睁看着四五百日军被射杀,只是为了弄清楚,对手是如何做到全歼二百多运送物资的日军,自己却无一杀亡。
他的助手看着自己人被伏击,日军一个一个倒下,急得直上火,恨不得自己冲上去,不断催促清水二十三发信号,让井口前来支救援,可是清水二十三却一点也不着急,他对助手说: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敌人无一伤亡,我就是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助手:这代价也太大了吧。
清水二十三根本不在意说:”这四五百人能为大日本帝国的军事提供一条宝贵的经验,也将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你懂吗?“
这样的表现,冷血,又儿戏,可是在他看来,却非常值得,他这种脑回路,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当助手要强发信号给井口时,清水二十三一刀杀了他,这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人,是他的战友,他却毫不犹豫地出手,只是为了获得他所谓的军事经验。
清水二十三的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决策瘾”,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特别喜欢做出决策,即使是对自己和他人有害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本身成为了自我满足的一种途径,而不论决策的后果,这样的决策将出现仅关注自己需要,而忽视他人和外界环境等方面的扭曲心态。
清水二十三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选项和决定上,而不是决策的后果上,结果就是不仅没有完成任务,反而白白葬送了那四五百日军的命和一批军事物资。
清水二十三的这种行为也叫“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则是指在选择或决定时,人们会考虑他人的福祉,通常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放弃利于自己的决定,而偏向于有益于他人的决定。
就是这两种心态,使得清水二十三视自己的部下为“血液”而不是“人”,他以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最大,忽视了团队中小众的、立场不同或者意图不同的人的安全,同时也忽视了战斗的后果和整个团队的利益。
决策瘾和利他主义的行为表现在合适的情况下会对人们产生有利的决策结果,但是过度表现决策瘾和利他主义行为,则会导致决策人犯下严重的事故和伪装成“好人”而言行不一的问题,清水二十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清水二十三的这种心态,让他从来没有把任务当成目标,只为了寻求刺激,寻求成就感,最终他也为自己的这种心态买了单,被徐家姐弟联手射杀,也算是咎由自取了。